正如伪球迷们并不专注于比赛本身,而是热衷于球场上的帅哥一样,现如今有繁星之多的清宫剧、穿越剧的观众中,也有并不关注剧情而喜爱剧中清代旗人穿着的。那种质地和韵味,让现代人不禁想试穿一下。显而易见的是,它们和近代流行的旗袍有着很大差别。旗袍是带有中国传统服装元素、吸收西方服饰潮流审美的中国式时装,线条简洁流畅,恰如其分地呈现出中国女性秀丽柔和的曲线,也成为服装史上的经典。如果你厌倦了清宫剧却留恋其中的传统服饰,不如到位于东单的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看看,那里正在举办由中国丝绸博物馆主办的华装风姿中国百年旗袍展。
追溯“旗女之袍”
据该展览策展人薛燕介绍,清朝旗袍是后来人对清代满族女性袍服的称谓,更确切地讲,为了区别于民国时期的旗袍,大多学者称其为“旗服”或“旗女之袍”。
在清代,这种袍服称“氅衣”和“衬衣”,它们均为直身袍,一般长至膝下或踝,圆领、大襟。衬衣与氅衣的较大区别是:衬衣不开禊而氅衣两边开禊至腋下,开禊的顶端一般都饰如意云头;袖子大多长至腕,衬衣平直、较窄,氅衣的袖较宽大些;衬衣的外面常常会加穿坎肩,在冬天时坎肩为皮毛或棉,氅衣则一般单独外穿,用于比较正式的场合。
旗服原本比较简朴,装饰简单,相对合体瘦身,便于行动。后来可能由于生活的安定富裕以及受到汉民族服饰文化的影响,日益趋于奢侈和繁复,领缘、襟缘、衣摆缘和袖口处,镶、滚、绣、嵌、贴、盘、钉等在汉女裙袄上能见到的工艺手法,在旗服中样样俱全,袍身变得肥宽,袖子也成为大袖,袖头层层加接,镶滚绦带以多为美。直至清末,袍身又收为细瘦,下摆变窄。
跟随西方服饰潮流
对比清代旗服和海派旗袍,会发现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,海派旗袍是曲线剪裁,完全展现了女性身条曲线。薛燕认为,被现代人称之为旗袍的服饰是近代西方服饰和中国服饰结合的产物。
近代中国开放之后,西式服装逐步进入中国并流行,中国服装也跟随国际风潮发生了较大改变,从平面、直线、不露曲线向体现女性自然曲线美转变。
据当时媒体报道,上海女学生是旗袍流行的先锋。旗袍最初是以马甲形式出现,马甲长及足背,加在短袄上。后将长马甲与短袄合二为一,成了新式旗袍的雏形。
这种旗袍到了20世纪30年代,在结构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,采用胸省、腰省、装袖和肩缝等,使袍身更为合体,女性曲线得以更好呈现。此款出现在上海并迅速流行于全国的旗袍,亦被称为海派旗袍。
到了上世纪40年代左右,旗袍开始被更多中国人所接受,旗袍的设计也逐渐倾向于年龄较大的女性,或是布料色泽上不像之前那样艳丽,或是与西式外套、斗篷、披肩、毛衫及裘皮大衣等庄重、华贵的服饰搭配。
旗袍正向礼服转变
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大地上,作为传统服饰的旗袍少有人穿,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,虽然外界环境已经开放,但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冷落后,旗袍已经因“落伍”的样式被人们嫌弃,只有一些重要场合中,礼仪小姐以“制服”形式统一穿着。
进入21世纪,能完美展现女人曲线的旗袍又成为名媛、影星等在重大活动中的盛装,逐渐走上高端礼服之路。这时所谓的旗袍虽然保留了中式立领、短袖或无袖、收腰等特点,但是裙下摆采用了西方晚礼服的廓型。
现代的旗袍更多倾向于现代华服,文化元素也不仅仅局限在清代文化,例如NE·TIGER的“唐境春华”,胸前绣片的图案就是唐朝的宠妃杨贵妃;也有的保留了旗袍基本廓型,立领、两侧开衩或后下摆开衩,但在袖部、前襟部等融入西式元素;还有的基本保留了旗袍的各种特点,但在其基础上进行一些变化,比如袍身变短至膝,使其成为日常生活装;又如在面料及制作工艺上更为讲究,成为高级定制礼服。